第426节(1 / 2)

参天 风御九秋 3050 字 9天前

像宝正这样单纯聪明的孩童在寺庙里并不多见,一进庙就被主持相中了,为其剃度,收为弟子。

老主持对宝正很好,视同己出,全心全意的教导培养。

师徒虽然不是血亲,却有衣钵和技艺的传承,老主持将宝正视为子孙,宝正也将老主持视为亲人。

宝正的天赋好,悟性高,学什么都快,眼瞅着后继有人,老主持心中大慰,在宝正十六岁那年就将他提升为监寺,教导的越发尽心,暗地里已经做好了传位给他的准备。

变故发生在宝正十七岁那年,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,就算平日里教导尽心,清规森然,宝正还是懂事儿了,开始喜欢女人了,都说食色,性也,男人喜欢女人是天性,是压抑不住的,很快宝正就跟一个女香客搞到了一起。

那女香客还不是个未嫁少女,而是有钱人家的小妾,来寺庙是来烧香求子的,来过一段时间就不来了,宝正关心思念,下山寻找,一打听,原来人家有了身孕了。

得知自己被人利用了之后,宝正很是伤心,年轻人十个有九个都矫情,宝正也不例外,既然已经行差踏错了,就开始自暴自弃了。

宝正没有详说自己是怎么自暴自弃的,估计坏事儿也干了不少,老主持爱徒心切,极力劝说,帮他遮掩,试图劝他回头,但宝正打定主意不想往正道儿走了,任凭师父怎么劝,就是不听,还自虐一般的将佛门八戒破了个遍。

向善做好人就像爬山,是很累人的。但向恶做坏人就像跳坑,轻松的很。眼见自己的爱徒自寻死路,老主持伤心非常,加上年纪大了,终于在宝正又一次喝的醉醺醺的被人抬回来之后气死了。

老主持的死对宝正打击很大,从此洗心革面,自律修身,想要做那金不换的回头浪子。

但是很快他就发现由善向恶易,由恶向善难,经历了一些脏心乱神的事情之后,心已经开始杂了,再也找不回当初的纯真心境了。

时至此刻他方才明白老主持当初为什么对他约束的如此严苛,经历也不是越多越好,用他的话说,有些经历就像马桶便池,最好永远都不要沾染,最上乘的境界永远是白璧无瑕,一尘不染。

痛苦不是堕落的借口,在悔恨当初的同时,宝正也没有因为无法触及上乘境界而再度自暴自弃,而是静心思过,潜心研习佛法,深刻反省自己的过失。

修道和修佛有相似之处,但也有很大的不同,最大的不同是修道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而修佛不然,修佛讲究顿悟,往往十年苦修不如一朝顿悟,最终,他无意之间受到莲花启发,找到了另外一条通往上乘境界的途径,莲花出淤泥而不染,每个人都会犯错,但是只要心志弥坚,一心向善,即便曾经行差踏错,内心深处也能够绽放纯洁白莲。

宝正悟通了这个道理,甩掉了心魔,佛法修为突飞猛进,随着修为的提升,他惊喜的发现原来一尘不染并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,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走进黑暗,并成功的自黑暗之中走出来,因为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,才知道什么是光明。

刚刚看到光明,事情又来了,老财主死了,当年与之有染的小妾被主母撵了出来,那时他已经接掌主持,孤儿寡母无有依靠,前来求助于他。

宝正并没有因为小妾当年欺骗了他而拒绝与她们母子相认,很坦荡的认了他们,将主持之位传给他人,自己带着母子二人远走他乡。

虽然离开了寺院,宝正却并没有还俗,将她们母子二人安顿好之后也没有与他们住在一起,而是住在别处,设法谋求金钱,接济她们的生活。

戴着霪僧的帽子,宝正受尽了世人的白眼,但他一直不曾弃二人于不顾,原因只有一个,为当年的过错承担后果,做了错事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做了错事还逃避后果,一个敢于承认自己曾经的过错并愿意为之承担后果的人,是勇敢的人,也是值得尊敬的。

由于要谋求金钱,宝正就不能一直守在母子二人旁边,一次远行归来,发现母子二人被恶人所害,现场凄惨,不忍直视。

宝正那时已经窥悟大道,并没有过于悲伤,只是平静的安葬了二人,就像一个僧人该表现出的那样。

但宝正随后的表现就不像一个僧人了,他极力追查凶手,在找到那几个凶手之后也并没有宽恕他们,而是一掌一个,尽数杀了。

宝正的名声本就不好,如此一来受到的诽谤和诋毁就更多了,说他心胸狭窄,残忍好杀,为佛门败类。

听到此处,南风打断了宝正的话头儿,“大师,你为什么不宽恕他们?”

宝正想了想,说道,“我为什么要宽恕他们?”

“大师,你不太像佛门中人。”南风摇头说道,时至此刻,他已经隐约明白上清祖师为什么欣赏宝正了。

“我曾是佛门中人,但早已经不是了……”

第六百零七章 佛门高僧

南风点了点头,和尚在世人眼中,包括在自己人眼中,都应该是四大皆空,了无牵挂的人物,似宝正这种作法,势必会招致世人的非议和同门的排挤,世人和其他僧人之所以不认可他,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,那就是宝正有情有义,他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,不在乎世人对他的看法,这也正是上清祖师欣赏他的原因。

“大师,这些年你可曾想过传音之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将你留在这里的?”南风问道。

宝正微微叹气,转而说道,“先前老衲只是说了一半,后半生还发生了很多事情,冉魏时,我曾经相助冉闵驱杀胡人,被天下同门诟病嗜血残暴,好杀不仁。后晋帝召集万僧辩法,与道论争,老衲身为比丘亦在应召之列,但所出言论却不曾为佛争光,又被同门诟病妖言惑众,不忠忘本,似老衲这种戒律破尽,六根未净之人,圆寂之后怕是不会有什么果位可证,传音之人想必是心存怜悯,留我在此,想与我一些帮助。”

宝正言罢,南风缓缓点头,五胡乱华之事世人皆知,当时北方的汉人几乎被胡人残杀殆尽,后期汉人冉闵,起兵驱胡,重创五族,尤其是作恶最甚的羯族,也就是侯景所属族群,几乎被汉人复仇灭族,由于此事过于血腥,震撼人性,后世之人便极力淡化此事,将五胡乱华美化为少数民族南迁,以求和谐。

短暂的思虑之后,南风问道,“大师,当年佛道辩法,你说了怎样的言语,为佛门众僧所恶?”

“老衲只是说佛法东入,对道法多有借鉴,方才齐全教义体系。”宝正叹了口气,“此事一干大德高僧无不心知肚明,却自欺欺人,闭目自障。”

“大师,你怎么没立场啊?”南风笑道,宝正才是真正的大德高僧,敢说实话,不昧良知,胸怀坦荡,正直公允。

“阿弥陀佛,”宝正唱佛,“老衲是僧人,向佛之心从未轻怠更改。”

“你在世时可有道门中人请你转投道门?”南风问道。

宝正缓缓摇头,面露苦笑,“施主说笑了,老衲在世时恶名昭著,臭名远扬,世人避之唯恐不及。”

南风想了想,又问,“你既然认为自己圆寂之后证不了什么果位,为何不改向佛之心?”

“阿弥陀佛,老衲生前德操有亏,果位虽然无缘,但我佛慈悲,转世投胎的机会想必还是会给我的。”宝正言语之中透着寂落和悲伤。

宝正言罢,南风没有再问,时至此刻,他已经知道上清祖师为什么留宝正在此,宝正虽然是个和尚,但他是个敢爱敢恨,知错就改的真性情,这是上清祖师欣赏他的主要原因,此外,宝正曾经救过剑霜真人的性命,这也是原因之一。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,那就是宝正当年因为替道家说了几句公道话,受到了一干僧尼的排挤和攻击,于情于理,道家都应该给他一个公道,给他一个交代。

而今已经可以确定宝正是上清祖师留在此处的,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不要遵从上清祖师的安排,这个问题貌似也不需要考虑,因为他对宝正的为人很是认可,这是一个误入黑暗,又勇敢的自黑暗之中走出来的勇者,也是一个历经沧桑不昧本真,明窥法理的智者。

沉吟良久,南风再度开口,“大师,你会不会大义灭亲?”

宝正闻言面露疑惑,南风的这个问题问的很突然,他虽然不明白南风为何有此一问,却知道南风所问必有深意。

宝正的疑惑并没有持续多久,因为深意就在问题本身,南风这是在问他是更看重情,还是更看重理。

“南无阿弥陀佛,帮理不帮亲,老衲尚能做到,”宝正摇头,“但大义灭亲,老衲自问还是做不到的。”

南风微笑点头,宝正并不了解他,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才能令他满意,但宝正回答之前并没有思虑太久,这说明宝正说的只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
“大师,倘若你证得菩萨果位,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?”南风又问,之前的问题其实是第一个问题变通的问法儿,宝正不是寻常武人,不能直接问他会不会感恩领情,因为那样的问法对他而言不甚尊重。